document.write('
')
游览中华水上古城,体验温泉度假,如今,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。 改革开放四十年,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,面貌日新月异。 国家日益繁盛,人民的休闲娱乐方式也随之丰富起来。 红星影院、新华舞台、职工俱乐部……曾几何时,这些聊城人休闲娱乐去得最多的地方,一双手就能数得过来。 聊城早已今非昔比,特别是近些年来,聊城市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机遇,大力推进全域优质旅游、乡村旅游发展,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,成绩斐然。 健身、K歌、上网、购物、旅游,新时代的聊城人也有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。 曾经人们费尽心思琢磨怎么玩,如今花样太多不知玩什么——今天,就请你跟着聊城晚报记者一起穿越时空,从旧时光到新世纪,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聊城如何变得越来越好玩,聊城人民如何“玩”得越来越尽兴。 红星影院、新华舞台、职工俱乐部—— 听八旬老人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 张浩卿是开发区广平乡张庄村人(原属茌平县),今年81岁。 老人出生的那年,正是“七七事变”爆发的那一年,他的一生,“生在旧社会,长在红旗下”,经历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,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,更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的巨变。 虽然岁月艰苦,历经磨难,但回想起改革开放前的老聊城,张浩卿还是能回忆起一些快乐的元素。 “我记得当时在护城河东门有个地方叫新华舞台,老大一块空地,中间是露天的主席台,经常开大会,很热闹,这也是当时聊城地区为数不多的一个大型公共场所。”张浩卿回忆说。 而在护城河东门外的“职工俱乐部”,同样让张浩卿印象深刻。所谓职工俱乐部,其实就是当时聊城职工休闲娱乐的地方,那时候天刚一黑,人们就开始到这里聚集,跳舞、打篮球、吹拉弹唱,很是热闹。“篮球场上经常打比赛,晚上居多,球场上方有三排灯,很亮堂。”张浩卿说。 “红星影院”这个名字,如今的聊城人很多都不知道。它位于现在的聊城四中附近,是聊城最早的电影院。“影院是个很大的屋子,中间很高,两边较低,放映机在二楼。”张浩卿告诉记者,那时候学生看电影需要学校文艺部先“过一遍”,如果一部电影文艺部觉得可以,就和电影院商量包场。不过,这个包场并不是在电影院,而是由影院的工作人员带着设备到学校操场放电影。张浩卿现在还记得一些老电影的名字:《牧马人》、《五朵金花》、《冰山上的来客》、《羊城暗哨》、《驼铃》、《少林寺》等。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,聊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已经今非昔比:原来的新华广场,如今已经被大型、专业的酒店会议接待中心取代;曾经的红星影院湮没在历史的长河,如今各大商场几乎都有着现代化的电影院,从国产片到好莱坞大片,普通电影到3D电影,人们的观感体验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;而曾经的职工俱乐部,功能也已经被公园、广场、体育馆等取代,人们可以就近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娱乐地点。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,张浩卿就开始和家人经常外出旅游了,如今,全国各处旅游景点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但是,老人觉得最美不过家乡好,摩天轮海底世界、临清运河宛园、滨河野生动物园、莘县现代农业嘉年华等这些地方老人都去观赏过,“现在的生活和过去比,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,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年轻人更应该懂得珍惜,奋发图强,做国家的栋梁之才。” 健身广场、游乐城、乡村旅游—— 新时代的农村越来越“好玩” 改革开放40年来,农村和城市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老家来自冠县农村、如今在聊城工作的王刚说起老家这些年的变化,很有感触。“从我记事起,家乡一直在变好,这些变化看得见摸得着”。 王刚出生于1985年,在他三四岁的时候,村里通了第一条公路。“那时候听说要修路了,大家都很兴奋,每户都派人去挖土,恨不得马上把路修好。”王刚回忆说。 “我小的时候不像现在,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,我和小伙伴们玩得最多的游戏是摔四角,经常一玩就一晌,乐此不疲。”王刚说,除了摔四角,那时候流行的游戏还有“抄抄”、跳房子、滚铁环、拔河、跳皮筋、踢沙包、踢毽子等。和现在的手游、网游相比,这些游戏既“绿色环保”,又能强身健体。有时候,调皮的他们也会拿着竹竿捅一捅马蜂窝,觉得很刺激,“老槐树上的马蜂窝最常见,但是现在农村已经不好找了”。 |
1月29日,县委书记郑俊华,县委副...
上周公布的美联储11月会议纪要显...